热度信息 > 信息聚合 > 戈新强:黟县三记

戈新强:黟县三记

2021-11-10 18:34:55来源:

  作者简介   戈新强,合肥市五十中学天鹅湖教育集团蜀外校区副校长。曾荣获“蜀山区优秀教师”“蜀山区优秀班主任”“蜀山区师德标兵”“蜀山区优秀共产党员”“合肥市优秀班主任”“合肥市骨干教师”称号;《骆驼祥子:圈点批注》获省级优课;微课《观沧海》获市级奖。《“组团学习”模式的探究》获合肥市基础教育学术年会征文比赛一等奖;《老王,真好!》荣获蜀山区师德征文一等奖;《吃肉的故事》《合肥的路》发表在《新安晚报》上;有多篇论文发表在《教育文汇》《安徽教育科研》《安徽商报》《拂晓报》《新课标》等报刊上。出版专著《大爱有痕》。合肥市靳文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合肥市金星闪名师工作室成员,蜀山区名班主任培养对象。

  2003年春天,曾游览过这里。今年国庆,故地重游,又有了新的感受。

  南屏村的平台

  站在南屏村的平台上,望着远处连绵的山,看着眼前错落的民居,突然想到久远的过去。

  我站的这个地方,应该是很多脚印叠加的地方。从遥远的古代走来光脚的猎人,他们束着发,背着柴,有的人手里还提着猎物。

  又一群人走来,他们穿着草鞋,提着柴刀,挑着木柴。

  时光流逝,一群穿着布鞋的人走来,他们展开书卷,朗声读着。

  雾给山穿上了一件棉袍,太阳给雾抹上了胭脂。越抹越浓,越抹越厚,越抹越大。终于,调皮的太阳像一个小孩,突然跳了出来,给世界一个惊喜!阳光照在远处的粉墙上,粉墙如一本本展开的书。那穿着布鞋的人,手捧着的书卷上,被抹上了一层光辉。他们确实累了!但当他们看见那高大的祠堂时,声音立刻又变得铿锵有力了!

  是的,那高大雄伟的宗祠里供奉着烈祖烈宗的荣耀。而每一根柱子都是一根挺直的脊梁。那状如羽翼的飞檐是张开的理想之翼,带着他们飞出重重山峦,道道峡谷。

  后来,又有一些穿着皮鞋的人走过这个地方,他们是来游玩的。

  他们惊叹活了500多年的巨大香樟树!树的长枝已伸进别人家的院子,甚至窗子里,但仍然翠绿,是那家人把这枝这叶当成盆景了吗?

  他们惊异于一半水渠一半路的情形。溪水很浅,只没过脚面,鱼儿欢游,螃蟹缓行。问他人为什么水渠如此宽深?答曰,夏天水大,水与岸齐!这就是智慧,把眼光投向更深远的地方,这是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

  我又想起脚下的平台,它比宗祠还要高过半米,我想这是一个方舟,当山洪暴发大水漫堤流入人家,很多人来此地,站在平台上,躲过一劫。

  进入村中心没有汽车道,也许是村民们要保有一方平安,让孩子们放心地玩耍吧!让古老的木石村落留住宁静吧!

  一件旧电器

  在宏村,我被一件旧电器惊住了!

  这是一家专卖竹制器物的小店,店只有四五个平米,里面挂着竹简,摆着笔筒,插着戒尺。

  一个年岁已高的老妇人站立门旁,瘦瘦小小,朴素和气。她的双眼紧盯着店里的商品,还有店门前长条桌上的叠起三层的笔筒。

  妻子和孩子进店挑选商品,我却驻足店外,看来来往往的游人。

  我不想进店,因为店小人多转不开身。刚才在小书店,就见服务员提醒顾客,店小,请不要在此坐着聊天。

  过了一会儿,我有些着急了,想看看店里的情况。于是,从窗子往里看去。只见店主人正用毛笔在笔筒上写字,然后用刻刀一阵行云流水。旋即,把刻好的笔筒放在了长条桌上。我惊异于他技术的娴熟。其实,最让我吃惊的是,他桌上的台灯,台灯杆是可以弯来弯去的,在铁弯管的外面套着塑料弯管。然而塑料弯管背部已经朽烂脱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铁弯管。

  我突然想起刚参观的古民居的对联:

  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

  很多对联都提到“俭”字,而“俭”字在此人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此人中等身材,已有五十多岁。面如孩童发如墨染。刻字时并不戴眼镜。

  我兴冲冲地走进店内。见台灯上用塑料胶带固定着一个开关。

  “你真节俭!”我由衷赞叹。我的眼睛看着灯。

  “这灯我用了30多年,修了好几次,不是我拿不出百把块钱,买不起灯,而是不能浪费!”他淡淡地说。

  他的形象在我眼里高大起来。

  ​西递的拐角

  走在西递青石板路上,感受这里的历史。这里的石块很宽很长,有的长过两米,宽过半米,并不太厚。石板铺成的主路已经被双脚打磨得十分光滑。

  仍然粉墙黛瓦,只是那墙并不高档,没有盛气凌人之感,显得和谐和睦。

  漫步西递村中,你在指示牌的引导下,能很容易找到村子的出口。也许正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你会在指示牌的帮助下寻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村子的主路显得宽阔一些,这样方便他人进出,即使有两顶轿子迎面抬来也会各行其道。

  也有那只有一顶轿子宽的路,这样的窄巷是不是如这句歇后语所说,巷子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突然被墙角处的这个门楼惊住啦!

  如一条直线般的巷子里,我似乎看见抬过来一顶轿子,道路并不宽,仅容此轿前行。轿子越来越近,似乎要拐进另一条和它垂直的巷子。我突然想起了那句歇后语。不知道轿子如何转弯。

  轿子越抬越近,渐渐的我能看清轿夫的表情,他们没有困惑,仍然平静,轿子向左一弯,轻轻松松地拐进了另一条巷子。

  我纳闷地盯着墙角,端详了半天。原来在墙角处有一座小门楼,此门并不是与那堵墙在一条直线上,而是退后近一米。这退后的一米,给他人带来了方便,让轿子能够轻易地拐弯。我赞叹此房主的退让精神。这种退让,让出了方便,让出了徽文化,让出了大和谐!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这枕山环水面屏所建的古村落群,感受着祖先们的智慧,崇敬着祖先们为人处事的灿烂的品质。

  远山近水古村落,道德文章耀千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