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牛奶集团生产的牛奶是宁波人唯一的本地牛奶,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有了本地奶源,才有本地鲜奶!”从宁波牛奶集团涌优牧业退休的王国龙,围着奶牛转了近40年,对于江北奶牛产业的发展,他可谓是亲历者。
1995年宁波牛奶公司大门
1980年9月,23岁的王国龙继承了父亲养牛事业,进入位于甬江街道压赛片区的宁波市牛奶公司(宁波牛奶集团的前身)第一牧场,成为了一名奶牛饲养员。“那时牧场内道路还是泥泞的沙石路,低矮的木结构牛舍,生产设施普遍简陋。”他回忆道,当时牧场只有30个员工,饲养着不足百头的奶牛,其中产奶牛60余头,年产奶180吨左右。
2003年第一牧场奶牛舍
踏实肯干、手脚勤快的他多次被评选为牧场先进工作者,4年后从饲养员转为牧场技术员,开始从事牧场奶牛繁殖工作,从徒弟成为师傅,又从师傅成长为技术主管,一晃就是16年。
工作中的王国龙(中)
2001年,宁波市农业局在压赛李家51号成立了宁波科元家畜胚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王国龙被调任为公司良种场场长,负责牧场管理与奶牛胚胎繁殖技术工作。王国龙介绍,公司良种场用供体高产奶牛的胚胎移植到受体陕西秦川牛和本地黄牛、低产牛上,繁育出高产的小奶牛。
宁波科元家畜胚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这时候,挤奶也不再是手工挤奶,而是使用移动式挤奶机。工人将挤奶机拉到牛舍,套在奶牛乳头上,机器就能自动挤奶,挤奶效率成倍增加。
2001年,第一牧场奶牛吃草料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原本的第一、二牧场陆续关停。2010年,宁波牛奶集团在杭州湾自建的6000亩生态牧场正式启用,那时王国龙被聘任为牧场副场长,负责牧场畜牧、奶牛营养和机械设备维修工作。
宁波牛奶集团生态牧场
生态牧场里有2000多头奶牛,其中一部分是原第一、二牧场栓养的奶牛。“生态牧场实行的是放养,原先栓养的奶牛因为长期不运动,骨骼、体质都相对较差,一下子改变为放养模式,身体适应不过来,奶牛的肢蹄健康产生了问题,不到一年,迁入的奶牛淘汰了30%。”两年后牧场的奶牛进入稳定期,繁殖牛群不断增加,产奶也趋于稳定,集团公司又从澳大利亚进口多批高产奶牛,当时的年单产达到8吨以上。
生态牧场用TMR全混合营养料饲喂奶牛
生态牧场的奶牛饲料一开始是计算机配方,饲料原料分别称重,然后机械加工,王国龙发现加工后的奶牛饲料与实际配方营养不一致,主要原因是饲料加工混合过程有缺陷,奶牛奶产量也难以提高。他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建议牧场引进整套的奶牛TMR饲料加工及饲喂软、硬件系统,集团认为他的建议非常可行,于是引进了该系统。制定饲料配方后,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干草、青贮和精料就能自动精确配比、精准加工和准确投放,使牧场奶牛健康得到了保证,奶产量也年年提高。
此外,通过高产品种繁育、改良等一系列手段,牧场全面实现了挤奶与饲养的机械化、智能化转型,到2019年王国龙退休时,全场奶牛突破4000头,全年牛奶产量21244吨。
2024年生态牧场涌优牧业使用并列式挤奶机
上世纪90年代,王国龙的第一台照相机是曾经的胶卷机,这台机器记录下了牛奶集团曾经的模样。后来,陆陆续续地,他记录下了牛奶集团各个阶段的发展画面。今年,早已成为江北摄影家协会和宁波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的他,在“潮起句章、精致城区”江北区建区40周年摄影展作品集一书中发表了《宁波奶业在时代中发展》的摄影专题,成为了珍贵的历史影像。
“40年来,江北的变化翻天覆地,我的生活也翻天覆地。”王国龙笑着说,1992年,夫妻俩前后买了摩托车,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两轮车换成了四轮车,压赛堰也从农村变成了社区。
退休后的王国龙不再围着奶牛转,酷爱拍照的他和老伴双双报名了老年大学摄影班,开始了到处走走拍拍的“夕阳红”生活。虽然在2002年,王国龙夫妻俩搬到了海曙区,但两人自1985年结婚后,在压赛堰一住就是17年,对江北有很深的感情。
王国龙拍摄的半浦村
王国龙的镜头总是喜欢对准江北,尤其是江北的农村。“我是半浦村的常客,就我退休后这短短5年,这个渡口古村逐渐焕发出自己的生命力,美术馆、渡口咖啡馆这些吸引年轻人的元素,让半浦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王国龙笑着说以后要一直跟拍半浦村,记录下每一个变化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