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骆驼街道朝阳村,一座由老农房改造而成的“鲤朵小院”在细雨中正式开业,并在多个社交平台走红。尽管天气微凉,但店内暖黄的灯光与砖石结构的复古氛围吸引了不少冒雨前来的客人。创始人二狗一边为客人递上咖啡,一边感慨:“周末两天卖出了200多杯咖啡,我们自己也没想到。”
推开小院的玻璃门,河畔的湿气与咖啡香交织。占地约400平方米的空间里,保留了老屋的木质横梁与砖墙肌理,书架上陈列着书法字帖和本地非遗手工艺品。拱形落地窗外正对一片开阔的草地,远处是绵延的果园——这里既是咖啡馆,也是朝阳村的文化展示窗口。
“我们想让它‘生长’在村庄的脉络里,而不是突兀地闯入。”二狗说,朝阳村距宁波市区半小时车程,便捷交通吸引了都市客流,独特文化基因更引人注目:村内书法爱好者云集,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千亩果蔬园形成“春摘草莓、秋采红美人”的农旅动线。2024年鲤朵团队去村里考察时,被河边闲置老农房打动——旧屋改造既能留存村庄记忆,又可拓展新业态。
项目推进全程畅通,街道与村委会不仅协助审批,更动员村民参与改造,捐赠老家具、义务监工成为常态。“原以为城里人来开店是‘搞花样’,没想到真能带来人气。”参与搬砖的村民感慨道。这种“共生”关系,恰是镇海近年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而更细微的变化,藏在客人的一杯咖啡、一份甜品里。当游客端起小院的草莓蛋糕时,或许想不到,新鲜的草莓就来自隔壁的阿欢草莓园。“刚摘的草莓,十分钟就能做成甜品给客人享用。”二狗指着窗外百米外的白色大棚说道。
青年的加入让村庄有了未来。近年来,镇海区匠心独运,将农业、文化与旅游巧妙融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农文旅项目,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乡村体验,更为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城里人爱说供应链,在我们这儿就是‘隔壁邻居’。”二狗笑道。这种基于地缘的协作,让资源利用更集约——咖啡馆的咖啡残渣被农场回收堆肥,书法爱好者在小院办展后,作品直接装点村民家的客厅,青年创客们用轻量化的创新,把村庄资源编织成网。
阿欢草莓园的大棚旁,几位游客正提着竹篮弯腰采摘;鲤朵小院的草坪上,有人对着河畔写生;还有人在翻看村民手写的书法菜单。二狗泡了茶,忽然笑道:“你看,我们卖咖啡的、种草莓的、写书法的,现在都成了‘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