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丝窝中心村。
11月27日,彝历新年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四川省金阳县南瓦镇丝窝中心村第一书记陈芳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查看重楼的生长情况。
“这些重楼都已经开花结果,种子也能给我们带来不少收入。”陈芳指着红色的种子满脸笑容地对着园区管理人员说。
重楼为百合目藜芦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熄风定惊的功能。而在平均海拔264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南瓦镇,是否适合重楼的生长?
“在脱贫攻坚时期,当地群众在山里挖到了许多野生滇重楼,县委县政府得知消息后便开始了对在南瓦镇种植滇重楼的可行性研究。”陈芳说,在开展对土壤检测,气候条件分析等相关工作后,2019年,丝窝中心村试种了三亩滇重楼,结果好于预期。“2020年12月,我们首次出售约0.2亩的成品滇重楼,卖了6万元,这也为我们种植滇重楼带来了信心。”
在初尝胜利的果实后,金阳县对丝窝中心村中药材种植进行规划,从2019年的3亩到2024年的203亩,从单一种植滇重楼到扩种滇黄精。丝窝中心村以“年年有收益,收益年年增”为发展思路优化种植模式,按照“721”梯次方式种植,种苗投入70%为三年苗,20%为四年苗,10%为五年苗,保证滇重楼、滇黄精种植年年产效益。
丝窝中心村中药材种植的良好发展势头也得到了东西部协作资金的大力支持。2021—2022年,镇海区对丝窝中心村投入协作资金1600万元,从农村风貌提升、产业扶持、公共服务改善、党建引领等方面,把该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建设丝窝中心村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滇重楼育苗基地1个,完善园区内生产机耕道2公里、农业水利灌溉15公里和蓄水池8座等产业基础设施。其中500万元用于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扩种滇黄精51亩。2021—2024年,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累计投入350万元用于产业园30.5亩滇黄精和滇重楼的种植以及种苗换新。
中药材的种植,改变了当地以青花椒、玉米、土豆为主的产业结构,土地效益明显提高。“这203亩土地都是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的,每年每亩的租金为600元。”南瓦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友祖说,除了土地流转租金外,村民在产业园里务工有务工工资,中药材收成后,不但增加了集体经济,农民还可以分红。“2021年9月,我们把卖掉滇重楼的6万元留存一部分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剩余4.2万元给村里217户农户分了红。”陈友祖说。
产业发展的联农机制使村庄周围的农户受益。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产业园吸纳本村村民就地务工6000余人次,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共创造81.86万元收入。
在产业园的示范带动下,一股内生的力量正在萌生。农户马克成作在园区里学技术,并自筹资金3万元,种植了1.5亩中药材,“收益肯定远超种植玉米和土豆,我打算明年再扩种一些。”目前,村里共有6户农户大胆“试水”,规范化种植滇重楼、滇黄精10亩。
“2024年的11月,园区的71亩滇重楼和滇黄精就能大量上市,按照和公司签订的保底收购价格,预计收入在500万元左右。”在陈芳眼中,这一株株普通的小草,已成为丝窝村村民手中的“致富草”。
镇海驻金阳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扶持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扩大种植规模和增加中药材品种,不断完善园区内产业道路,建设配套中药材成品初加工车间,融合一二产业发展,力求中药材产业成为丝窝中心村的富民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