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店里的楼小毛。
正月初六,早晨6时的贵安路有些清冷。
“唰!唰!”路口的一家便利店拉开了两扇卷帘门,打破了这里的安静。这是贵安路上,过年期间为数不多营业的店铺。
普通的门面店名,不大的面积里一边是烟酒区,一边是粮油区,却在中间位置专门腾出了空间摆放着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
67岁的王建尔拿着扫帚簸箕在店门口简单划扫几下,65岁的妻子楼小毛整理着窗口展示柜的商品。偶有上了些年纪的本地居民路过,停下来在门口或窗边唠上几句。
过年期间没什么人,生意很淡,夫妻俩却不愿休息几天,一直坚持早上6点开门,晚上12点关门。“开了30年店了,一直都是这个营业时间。住在附近的居民都习惯我们过年开着店门,能随时买些东西,也喜欢来店里坐坐、聊聊天。”楼小毛笑着说,如今这小店开着,更多的是他们这代人感情的寄托。
没想到,小店已开了整整30年,经历了老街拆迁、店址搬迁。
别看它不起眼,这可是当年贵驷镇上的第一家小店。1995年10月8日,便利店的前身贵驷便民粮油店在贵驷路44号开张了。那时候,老街还没有拆,人们亲切地叫它“老街小店”。
和如今冷冷清清的场景截然不同,当年的“老街小店”可谓是“盛况空前”。一到过年,贵驷老街两边,家家户户门口贴上春联、挂起灯笼、晒起香肠腊肉。大人领着小孩子穿过一条条小弄堂,到小店“领市面”,挑选各种好吃好玩的。小孩在小店买了炮仗,点上一根香,一路放炮一路撒欢。穿着新衣裳的三姑六姨在小店外互相夸着好看,一边嗑瓜子一边分享各自的故事。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从家里搬来长凳,悠悠地坐在店外晒太阳、看热闹。
那些年到小店买过零食和烟花鞭炮的孩子,楼小毛几乎都认得。“大家都是邻居,过年又天天在小店跑进跑出玩闹,肯定熟悉得很。一眨眼,那些小孩都当爸妈了。”楼小毛一阵感慨,“这几年城市发展快,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人都搬了出去,见面次数也少了。每逢过年,那些孩子回来路过店里喊我一声‘楼阿姨’,我都要认半天。”高女士是楼小毛印象最深的孩子之一,平时看起来胆子小小的,过年最爱的就是放鞭炮,听她妈妈说,每次不是把外婆家的水缸炸破了,就是把谁的衣服烧了个洞。
不知从何时起,小店里的烟花爆竹不卖了。后来,老街拆迁了,小店也不得不搬迁。
“附近的居民朋友都说,别搬远了,以后还要常来店里聚。所以新店距离老位置也就100多米,还留了地方给老朋友们坐坐。”楼小毛走出店门,往南面指了指,“喏,老店就开在红绿灯那里,现在都拆了,修了宽敞的马路。”
楼小毛说,有人告诉她,记忆中的老街小店明明很小,却每次都能在店里停留很久,好像有买不完的东西,说不完的话题。
说话间,楼小毛的老姐妹乐呵呵地走了过来:“昨天刚从仙居旅游回来,给你带了点特产。过年外面人太多了,还是你这里聊天更开心。”“来来来,要么到我这里随便吃点中饭再走。”
其实,小店从来不小,不然怎么装得下,这么多年这么多人的感情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