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骆驼综合市场。
图为骆驼桥一带风光。
“小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又抽中了心仪的楼层,我们全家都很满意。”2月17日,家住骆驼街道骆驼村的胡奶奶站在骆驼桥南岸,望着眼前崭新的住宅区“方景和苑”,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是她近日分到的新房子,也是她与家人期盼已久的新家。更让她欣慰的是,“方景和苑”这个名字承载着她对老地名“方景和弄”的深厚记忆。
这条弄堂曾是连接骆驼老街与镇骆路的交通要道,周边是改革开放初期声名远扬的土产贸易集散地,骆驼综合市场“让骆驼走向世界”的标语,曾是商贸繁荣的见证。如今,集镇的热闹归于平淡,但“方景和弄”以“方景和苑”之名重生,延续着人们对故土的眷恋。
曾经的骆驼老街,北岸商行林立,南岸挤满临时摊位,过街凉棚下果蔬、河鱼、串网货琳琅满目。“这个边上下去就是老堰头,余姚的西瓜、奉化的甘蔗都是从这上岸的。”胡奶奶站在骆驼老街的桥头,望着脚下三水交汇的骆驼桥,絮絮讲述着往昔的繁华。如今,老街已隐入高楼之间,龙港弄、对桥弄、方景和弄等老地名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正如宁波人所说,地名是“地脚印”,只要名字还在,就能循着前人的足迹,找到回家的路。
“城市发展难免让老地名消失,但通过移植使用,我们能让文化乡愁扎根新土。”镇海区地名办相关负责人坦言。
近年来,镇海区启动“乡村著名行动”,通过地名研学、短视频等形式,唤醒乡愁记忆。《行走与记忆镇海地名故事》收录了60个地名传说,从“七里屿灯塔”到“钟包村商帮往事”,字里行间皆是乡土文化的温度。
“孝思房”原为翁氏宗祠思玖堂所在地,爱国企业家翁璞卿便出生于此。他创办的白象电池洋行名震上海滩,后回乡兴办教育,为家乡倾注心血。地名背后,是几代人的家国情怀。“‘孝思’二字不仅指向空间,更凝聚着动员乡民建设家国的精神。”区文史研究者如是说。类似的还有“文种路”——九龙湖镇汶溪村因春秋名臣文种而得名,村中留存有文种桥、书院等遗迹。村民指着净圆禅寺的石雕与碑记说:“这些都在讲述文种的民本思想,地名让历史活在了当下。”
“复活老地名,不仅要‘叫响’名字,更要讲好背后的故事。”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青少年走进“憩桥”“将军第”等历史点位,倾听地名渊源;短视频博主用镜头捕捉“地脚印”中的烟火气,吸引年轻人关注乡村。这些努力让老地名不再是尘封的符号,而是文化传承的纽带。
老地名的消失与重生,折射出城市发展从“拆旧建新”到“新旧共生”的理念之变。“旧地名能留则留,它们是历史的标记,也是未来的路标。”区地名办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镇海区计划进一步梳理地名资源,让更多“地脚印”在现代化进程中延续文脉、留住乡愁,为城市增添独一无二的个性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