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信息 > 信息聚合 > 闽江河口湿地:让生态“失地”重回湿地焕生机

闽江河口湿地:让生态“失地”重回湿地焕生机

2023-04-25 11:06:04来源:东南网

  近日,位于福州市长乐区的闽江河口湿地,春光明媚、气候宜人,绿意盎然的红树林、随风飘舞的芦苇丛,构成一幅别致的春日湿地美图。作为我省第二个国际重要湿地,闽江河口湿地由鳝鱼滩和周边潮间带、河口水域组成,是闽江流域多年沉积形成的大片潮间沙滩和泥滩,是我省最优良的原生态河口三角洲湿地,是最具典型性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环境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稀有物种众多,有5项指标达到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山海”模式

  闽江河口湿地位于闽江入海处,总面积2381.85公顷。

  本世纪初,这里曾遭遇不合理开发、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等危机,生态环境遭受重创,导致湿地日渐退化,一度“垂危”。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湿地保护,早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强调建设生态省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推动,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得以建立。

  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武介绍说,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设立,此后湿地保护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10年间实现了创建县级、晋升省级、升格国家级“三级跳”。

  20年来,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闽江河口湿地实现生态蝶变。该保护区管理处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丰富物种多样性。养殖塘全面“退养还湿”,吸收转化养殖户为湿地管护员。实施闽江口湿地流域协同保护及入侵物种综合治理工程,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陆海统筹的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四层保障体系的总体空间布局,即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人居环境整治的综合治理体系,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山海”模式。闽江河口湿地为鸟类腾出生存空间。

  构建“1+3+N”的系统治理模式,对片区生态问题进行系统治理。其中,“N”为多项生态保护修复措施。针对片区多类型生态问题,开展林分改良、污水系统提质增效、河道综合整治、海漂垃圾治理、退塘还湿、互花米草入侵治理、河口乡土植物种植恢复,以及湿地水鸟栖息地恢复等多项保护修复。同时,构建跨区域的技术支撑模式,探索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科技特派员”模式,加速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据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姚志勇介绍,2018年至今,闽江河口湿地累计除治互花米草4590亩、恢复植被2605.5亩。

  闽江河口湿地重新焕发生机

  这个季节走进闽江河口湿地,沿着景观堤坝向前远眺,茂盛的红树林在海风中摇曳,鸟鸣声则忽远忽近,地面上清晰可见招潮蟹留下的洞。

  闽江河口湿地有“三宝”——黑脸琵鹭、中华凤头燕鸥和勺嘴鹬,都是珍稀濒危鸟类。福建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讲解员陈超灵在这里工作已4年,见证着近年来湿地的变化,作为一名资深摄影爱好者,她对于湿地内的各种鸟类也是了如指掌,经常会拍摄一些关于候鸟的照片。“较为罕见的中华凤头燕鸥近年来频频在闽江河口湿地出现,每年4月至9月,它们都会在这里栖息、繁衍。”陈超灵说道。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重要一环,湿地累计记录鸟类313种,常年分布和越冬水鸟超过5万只,其中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9种珍稀濒危水禽的数量均超过《湿地公约》1%的标准。

  现如今,闽江河口湿地共有5项指标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分别是“包含生物地理区内具有代表性的、稀有的或独特的某种自然或近自然湿地类型”“支持易危、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或受威胁的生态群落”“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鱼类的重要食物基地、产卵、育幼场所或洄游路线”。闽江河口湿地还分布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危物种8种、濒危物种7种、易危物种1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1种。

  今年2月,2023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期间,国家林草局现场发布我国新指定的18处国际重要湿地名单,闽江河口湿地榜上有名。“20年来,福州市积极探索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的科学路径,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蝶变,让生态‘失地’重回湿地。”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武说,“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正是如今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美景的真实写照。目前,闽江河口湿地正乘势而上,做优做大做强特色生态,向着建设中国“湿地名片”的方向迈进。

  2018年,在自然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闽江流域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山水工程修复试点,而闽江河口湿地正是闽江流域生态修复的关键一环。“作为全国25个试点中唯一一个沿海的试点流域,福州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陆海统筹’为特色,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一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山海’模式,努力为实践生命共同体理念提供‘福州经验’”。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武说。

  为“美丽福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4月22日,自然资源部联合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州市举办2023年世界地球日主场活动,聚焦“中国山水工程”,介绍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发布中国陆域生态综合分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分享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实践行动案例,反映我国为全球生态保护修复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深化生态省战略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生态修复从专项整治到系统治理转变。巩固提升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木兰溪治理成效,治理经验双双入选世界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范。开展多轮“青山挂白”和废弃矿山综合治理,清理退出保护区内矿业权面积398万亩,真正实现“还绿于民”。

  还有这样一组数据值得关注:近年来,全省谋划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16个,总投资261亿元,争取中央资金补助74.5亿元,修复森林3.65万公顷,修复湿地1387公顷,修复历史遗留矿山911公顷,修复海岸线38.4公里。2013年至2022年,我省实施地灾防治“百千万”工程,治理重大地灾隐患点553处,排危除险1146处,惠及群众8.6万多人;近2万户群众实施避险搬迁,从根本上解除地质灾害威胁。

标签:
免费发布分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