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堂地铁站口,患有精神障碍的小胡在手工艺品展示小推车旁,一边聆听顾客需求,一边个性化制作黏土糖葫芦;庄市街道一家盲人按摩店内,肢体残疾的小度熟练地为客人提供服务,为盲人按摩师们打下手……
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何在“全民共富”的时代,跟上潮流,一起驶向美好新生活的未来?在镇海,残疾人学习劳动技能,走上街头巷尾,让共富窗口成为残疾人与社会大众的“连心桥”。
在这里融入社会
摆好烤炉、串起肉肠……在澥浦镇一处小巷的橙色小推车前,精神障碍患者小张将制作好的烤肠递给顾客,伴随着一声“谢谢”,他的嘴角也扬起了笑容。
自澥浦镇残友家园共富窗口开通以来,小张便与残友们在萤光文创便利店收银,跟随小推车出摊售卖烤肠、爆米花。千百次的练习下,以往遇人就逃避的小张,已经能与顾客进行简单互动了。
以劳动打开残疾人的心扉,这是澥浦镇残友家园助残共富窗口建设的实效。“以往,我们以辅助型就业为主,残疾人的加工任务都局限在残友家园内;如今,残疾人借助共富窗口走出家门,直接与顾客对话,参与社会生活。”澥浦镇残友家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公共空间”与“共富”二词,蕴含着新型公共空间助残共富窗口的意义。在区残联“甬悦179”助残共富窗口创设工作的积极推动下,截至目前,新型公共空间助残共富窗口已走进镇海各镇(街道),帮助了30余名残疾人就地实现劳动增收。
在这里增技增收
平台有了,如何进一步帮助残疾人“好就业”“就好业”?“增技增收”成为关键词。
“每个月有超过3000元的固定收入,这是我曾难以想象的事。”小林今年26岁,是一名大学生,因存在肢体残疾,就业曾是她的难题。
2024年9月,“益启爱”共富工坊车站路社区残疾人创业服务基地成立,基地负责人以固定窗口模式在基地内设置菜鸟驿站,并以每月3000多元的薪资,聘请小林负责快递件出入库和快递疑难件处理工作。
形状各异的盆栽花朵、小兔子形状的挂坠……与招宝山街道车站路社区不同,蛟川街道镇电社区则借助流动推车展示手工编织制品,帮助残疾人提升劳动技能。
“自2024年8月起,镇电社区‘别样红’手工坊每周开展劳动课程,教授辖区3名残疾人简单的手工技艺。”镇电社区网格员许宏峰介绍,现在,大家已经能够熟练掌握扭扭棒手艺,在一个小时内完成简单的盆栽作品了。
在同一片蓝天下
在共富窗口建设中,一股股力量汇聚,以先富带动后富,帮助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骆驼街道社区网格员茅琳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教授辖区残疾人编织技能;庄市街道盲人按摩店老板以残助残,带动周边残疾人劳动增收;九龙湖镇“稻海粮仓”利用当地农文旅资源,在农场咖啡馆内设置残疾人劳动岗位……
当残疾人带着劳动成果走向社会,收获的是鲜花和掌声。
“手工品还有备货吗?”“今天的作品已经售罄了,请等待我们下次出摊吧。”在镇海区行政服务中心,一辆粉色的小推车成为“流量明星”。景和学校校长王洪波告诉记者,学校每周五都会挑选近百件特殊孩子们制作的商品前来售卖,像上面这样的对话,几乎每次都会发生。
一个小小的窗口,承载着无数的共富梦,它来自残疾人、来自社会工作者、来自致力残疾人事业的所有人。当光芒点点汇聚,它也照亮了残疾人共富事业的前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