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更要逐“绿”前行、向“绿”而兴。
在鹤浦镇东部海域,浩瀚无垠的海面上,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风机随着海风缓缓转动,国电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平稳运行。该项目一期工程装机容量25.42万千瓦,共安装41台6.2兆瓦海装风机。二期工程安装56台9兆瓦海上风力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504兆瓦,每年提供绿色电能约16亿千瓦时,规模刷新浙江省最大海上风电场记录,彰显出绿色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走进高塘岛,一排排整齐的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4500多亩长大涂滩涂上,大唐浙江象山长大涂滩涂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项目利用滩涂面积相当于422个足球场,是全国最大海岸滩涂渔光互补光伏项目。
如今的象山,不同容量等级的清洁能源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无尽的风、光被转化为澎湃动能,绿意奔涌,跨越山海。
随着零碳理念成为全球共识,以及我国“双碳”等战略政策的实施,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当下最大风口、最强赛道。站在时代风口,象山积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充分依托海洋资源禀赋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积极探索新能源领域发展模式,推进新能源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立足环石浦港零碳产业园,象山正在整合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产业,推动数字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运营,着力打造海上风电运维母港。全县有12个海上风电场场址纳入全省规划,规划装机容量达千万千瓦,目前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100万千瓦。
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象山着力为能源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在涂茨镇海滨,宁波市首个风光储零碳绿色综合智慧能源项目——浙江波威重工厂区风光储充一体化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全面推进。在鹤浦镇,中船海装象山大型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陆域工程已基本建成,基地一期设计年产能54万千瓦时,预计年产值18亿元,远期年产能将达到120万千瓦时。
向绿生长,象山产业含“绿”量不断攀升。
日星铸业、锦浪科技、钰稀腐蚀、勤邦新材料、日风电气等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初步形成海上风力发电、海洋能源装备制造为主导的海洋新能源产业集群,绿色能源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
以“绿”为底,向“绿”而行。象山以省级低碳试点县建设为抓手,实施蓝碳行动计划,建设绿色能源基地,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在县域层面率先突破,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最佳实践。
今年3月,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蓝碳”生态碳账户在象山发布,并完成了浙江省首例“蓝碳+产权+司法”交易。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国资产权交易机构服务,高效整合“蓝碳”市场供需资源,让海洋碳汇“软资产”转化为海洋经济“硬效益”。
除司法生态补偿类交易之外,“蓝碳”生态碳账户拓展更多应用场景。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步将针对外向型企业、上市公司、工厂园区、金融机构、大型活动等嵌入多元化“双碳”应用场景,开发“蓝碳”海洋产品碳足迹、“蓝碳”数据产品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坐拥“蓝碳”资源,发力“蓝碳”经济,我县发布象山蓝碳数字地图和工业互联网数智双碳管理平台。蓝碳数字地图,通过摸排乡镇街道的碳汇资源,实现海洋碳汇资源的资产化、产品化和市场化。工业互联网数智双碳管理平台,通过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和服务功能,促进各方之间的信息共通和协作共赢。这意味着,如今在象山,海洋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变得更加便利。
以“碳”为媒,创新蓝碳价值转化模式,这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支点”。串点连线扩线成面,才能更好绘制向海图强的发展新篇。象山以“数”为媒,融入蓝碳、数实融合,全省首批蓝碳数据赋能产业应用试点成功“落子”。
以空为媒,聚焦双碳、空海一体,打造低空海巡、海岛物流等场景示范,“三个月亮”海岛民宿无人机物流运输成为网红场景……特色海洋味、好玩年轻态、时尚未来感和开放社会化,逐步成为象山海洋经济“标签”。(记者 马振 孙建军)
短 评
蓝色碳汇盘活了西沪港的近海泥滩,风光竞配开启了海上绿能的无限风光,蓝绿交织成为象山高质量发展最鲜亮的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结合国家所需、未来所向、象山所能,我县加快培育以绿色为“底色”的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力“蓝碳经济”,聚力打造“双碳大脑”,构建双碳数“智”应用,开展碳预算、碳收储、碳金融、碳预警等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出了具有象山特色、可复制的低碳转型路径。
追“新”逐“绿”, 汇聚澎湃动能。象山正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笔,饱蘸敢为争先的胆略气魄,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塑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新动能,为海洋强省建设贡献力量。